关键词
人物库
陆光宙
光宙字与常号巨石,晚称顽石老人,平湖人比部伍塘子四岁而孤遘家难匿车中走京师武惠所十六补顺天弟子员闻母讣南还一时飞甍连隰灰灭殆尽遂退处郊圃晚年超绝世好与宋初晹璩君瑕诸名辈友善每当初秋徂署以紫姜青豆破帽野航浮游三泖间尝泛震泽一白衣叟执红梅造舟宙曰必佳客也载与酣饮作红梅诗以别曾过嘉善观幽澜泉寺僧不为礼乃题一诗于壁云山僧不晓事客至莫呼羞杀澜泉井青苔覆落花既去有一显者见诗追迹之不得其托寄高旷若此崇祯巳已梦一道士靖节小像索题谛视之即巳也题云在晋为渊明躬耕辞五斗昔以节自持今惟义自守千载复归来春风吹五柳曾识白莲人远公是吾友翼日遂逝年八十六有锄馀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与尝平湖人
有锄馀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修
天隐禅师者。
讳圆修
荆溪闵氏。
说法磬山报恩。
初与天童悟禅师同出龙池传之门。
是师为笑岩真孙也。
师幼明敏
生知佛乘。
常以心斋报母。
然留连俗谛。
几失前因。
一日过讲肆。
闻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师惕然惊畏。
龙池幻有传和尚
而依止焉。
赵州无字话头。
师参之半载不发。
改看本来面目。
提撕猛切。
一日普请出窑次。
有觉所道者云。
闻常多菩萨。
出现于四大名山。
神通广大。
传公厉声曰。
我者里亦不少。
师佥曰。
如何是神通。
曰。
快度砖来着。
师染指法味。
心不外缘。
经百馀日。
偶阅楞严。
佛咄阿难云。
此非汝心。
师脱然庆快。
如善财入弥勒大阁。
了释前疑。
及侍传公
入城被喝。
便契临济主宾炤用之句。
于是。
上天界访云松。
过能仁谒文斋。
出没奇机。
不无可纪。
万历辛丑
合掩关于龙池曰。
汝既有新入处。
不妨更加精进。
他日利导有情。
则吾望足矣。
未几。
传公北行。
师怅然消遣关中
惟拈颂而已。
于其古德公案。
如庖丁之解牛。
而无碍刃游也。
独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话。
复枯坐蒲团二载。
忍闻驴鸣。
大悟差别玄旨。
有偈曰。
忍闻驴子叫。
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
非声非色闹。
甲辰
北省传公燕京之普炤寺而师资深契合焉。
仍涉猎讲庭。
澜翻藏海。
探竿禅席。
料拣权宜。
住后常曰。
山僧南北往还。
亲近知识一十八载。
跋涉劳碌为己躬。
无少怠也。
呜呼。
师之入道。
诚异今时。
故得处真实。
用处谛当。
常以虚空扑落地语。
酬僧理藏锋之问。
湖州萝卜宣州
酬事藏锋之问。
以有水皆涵月。
无山不带
理事藏锋之问。
以无手人行拳。
酬不涉理事藏锋之问。
又僧问。
如何句到意不到。
师曰。
言言见谛。
步步迷踪。
如何意到句不到。
师曰。
只在舌尖头尽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
师曰。
有时独倚庭栏上。
閒看梅花四五枝。
如何是意句俱不到。
师曰。
落花流水去。
空负浪游人师暮年。
从石磬山。
迁湖之报恩寺
示众曰。
老僧住个破院子
不能时时为众提持佛法。
赖土木瓦砾。
与诸人转大法轮。
发诸人大机大用。
诸人切不得当面蹉过。
若蹉过。
知事逐眼前去。
不觉老从头上来。
一日俄集众谆诫。
复以后事付嘱及门上首。
趺坐俨然而寂。
瘗全身于报恩之左。
顺治戊戌
大觉琇禅师
应北诏时大会诸山。
移塔于宜兴白云庵
初师居右磬。
诸方有以临济玄要。
配合教乘。
作奇特商量者。
师[凭-马+氏]其惑。
常著书复问之。
并颂示诸识者。
其颂曰。
第一
一字不加画。
分明是个贼。
咄咄咄。
咄处且最毒。
第二
快手何曾先。
撒沙并撒土。
露露露。
露出娘生裤。
三玄
一曲江村岸。
风月随时看。
收收收。
收去个中流。
第一要。
蓦地忽一笑。
笑倒须菩提。
搀起迦叶老。
第二要。
袖里个金圈。
拈出是茎草。
瞬目牛吞了。
第三要。
伸缩谁能炤。
只手握双拳。
打得虚空叫。
师之提唱精奥。
大率如此。
门贤箬庵问禅师
编师全录流通。
天童悟
齐名于世。
赞曰。
世传曹溪下。
惟青原南岳应谶。
殊不知嫩者。
代不乏人也。
石霜下。
有杨岐积翠也。
次出佛果之门者。
大慧虎丘也。
次无准下。
复出雪岩断桥也。
师既出龙池
又与天童并驾。
化周宇内。
其久昌二桂。
凡五抽嫩矣。
其根芽悬谶于少林。
有以也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单道开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敦煌人
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服药数丸,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
初自西平石虎佛图澄与语,不能屈,遂止邺城,后徙临漳昭德寺。
资给甚厚,皆以施人。
能疗目疾。
穆帝升平三年建康,后至南海,入罗浮山
百余岁卒于山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燉煌人也。
诵经四十万言。
辟谷食柏实
不常得食。
松脂亦不继。
食细石子。
一吞数枚。
数日一服。
或多或寡。
时复一啖
如此七年
不畏寒暑。
昼夜坐不卧。
山树诸神。
见异形。
开不惧也。
石季龙时从西平来。
一日行七百里。
其一沙弥
年十四。
行亦及之。
秦州表送到邺季龙使佛图澄与语相好。
止城西法綝祠中。
后徙临漳昭德寺于房中。
造重阁高八九丈许。
上编菅为禅室。
常坐其中。
季龙资给甚厚。
道开皆以施人。
人或来咨问仙。
道开不答。
乃说偈曰。
我矜一切苦。
出家为利世。
利世须学明。
学明能断恶。
山远粮粒难。
作斯断食计。
非是求仙侣。
幸勿相传说。
日服镇守药数丸。
大如梧子。
有松蜜茯苓之气。
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自云能疗目疾。
就疗者皆验。
视其行状若有神。
佛图澄曰。
道士观国兴衰。
若去当大乱。
季龙末。
道开南渡许昌
邺中大乱。
升平三年
京师后游南海罗浮山独处。
茅茨。
萧然物外。
年百馀岁。
卒于山舍。
敕弟子以户置石穴中。
弟子乃移入石空。
袁宏南海太守
与弟颖叔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
至石室见道开
骸形如生。
香火瓦器犹存。
曰。
法师行业殊群。
正当蝉蜕耳。
单道开
姓孟
燉煌人
少怀栖隐。
诵经四十馀万言
绝谷饵柏实
柏实难得复服松脂。
后服细石子。
一吞数枚数日一服。
或时多少啖姜
如此七年
后不畏寒暑冬温夏凉。
昼夜不卧。
与同学十人共契服食。
十年之外或死或退。
唯开全志。
阜陵太守遣马迎开。
开辞能步行三百里路。
一日早至山树。
神或现异形试之。
初无惧色。
石虎建武十二年西平来。
一日行七百里。
南安度一童子为沙弥
年十四。
禀受教法行能及开。
太史奏虎云。
有仙人星见。
当有高士入境。
虎普敕州郡。
有异人令启闻。
其年冬十一月
秦州刺史上表送开。
初止邺城西法綝祠中。
后徙临漳昭德寺。
于房内造重阁。
高八九尺许。
于上编菅为禅室。
如十斛箩大。
常坐其中。
虎资给甚厚。
开皆以惠施
时乐仙者多来咨问。
开都不答。
乃为说偈云。
我矜一切苦。
出家为利世。
利世须学明。
学明能断恶。
山远粮粒难。
作斯断食计。
非是求仙侣。
幸勿相传说。
开能救眼疾。
时秦公石韬就开治目。
著药小痛韬甚惮之。
而终得其效。
佛图澄曰。
道士观国兴衰。
若去者当有大灾。
至石虎太宁元年
开与弟子。
南度许昌
虎子侄相杀邺都大乱。
至晋升平三年
来之建业
俄而至南海
后入罗浮山
独处茅茨萧然物外。
春秋百馀岁卒于山舍。
敕弟子以尸置石穴中。
弟子乃移之石室。
康泓者。
昔在北间闻开弟子叙开昔在山中每有神仙去来。
乃遥心敬挹。
及后从役南海
亲与相见。
侧席钻仰。
禀闻备至。
乃为之传赞曰。
萧哉若人  飘然绝尘  外轨小乘 内畅空身  玄象晖曜  高步是臻 餐茹芝英  流浪岩津 晋兴宁元年陈郡袁宏南海太守
与弟颖叔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
至石室口。
见开形骸。
及香火瓦器犹存。
曰。
法师业行殊群正当如蝉蜕耳。
乃为赞曰。
物俊招奇  德不孤立  辽辽幽人 望岩凯入  飘飘灵仙  兹焉游集 遗屣在林  千载一袭 后沙门僧景道渐。
并欲登罗浮
竟不至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韬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蜀人
穆宗时结茅杭州灵隐寺西峰巢枸坞。
刺史白居易重其道,题其堂曰法安
居易尝具馔饭之,邀以诗,韬光亦以诗报之,不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蜀中(今四川)僧。
辞师出游,住杭州灵隐巢沟坞。
穆宗长庆间白居易杭州刺史,曾与之游,并有诗唱和。
事迹见《咸淳临安》卷七九、《西湖游览志》卷一〇。
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浙江杭州灵隐寺西北巢枸坞内,相传穆宗长庆年间著名诗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故名。
当时杭州刺史白居易常慕名来访、吟诗唱和。
相传初唐诗人宋之问灵隐寺至此,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第二联苦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续句曰:“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遂为一篇之警策,宋之问乃续成此诗。
或谓此老僧即亡命江湖之骆宾王
事见孟棨本事诗·征异》。
韬光观海遂为钱塘十景之一。
现有敞厅、韬光、诵芬阁、吕洞宾炼丹台等胜迹,为1960年改建。
师号韬光
莫详族里。
穆宗时
结茅于灵隐西峰巢构坞。
鸟窠林公为友。
刺史白居易重其道。
尝具馔饭之。
以诗邀云。
白屋炊香饭。
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
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
红姜带紫芽。
命师来伴吃。
斋罢一瓯
师答云。
山僧野性好泉。
每向岩阿枕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
惟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
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堪飞锡到。
恐惊莺啭画楼前。
其高致如此。
庵以师号得名。
宋丞相陈公尧佐留题庵中。
赓唱者甚众。
绍兴中
宗正少卿冯楫作修庵记。
赞曰。
道藏于身  所存异辙  或入市廛  或居深樾 翳翳巢构  牧守折节  岂曰韬光  若揭日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云林南宋
全宋诗
释云林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结茅黄山,后修复佛岭禅院,造华严楼以居,为开山祖,佛遂改曰云岭。
方凤谢翱有交。
《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云林者,不详其里姓。
宋淳祐甲辰,来游黄山,结茅其间,此地初名“佛”。
唐大历中志满禅师露宿上,山虫卫绕,数日不知饥渴,人以为佛也,故名岭
为游山者发足初地,在郡城西北三十里,自至太平亦多取道焉,但经行十馀里无居人,行者苦之,及建禅院,岿然表,四时茗,取挡甚便,游侣德之。
时事变迁,故院湮废,及云林戾止,知为龙象,修真旧地,乃造华严楼,以居为开山始祖。
因以云名其有《归山诗》云:“沧海麈生望不还,虚空粉碎步方艰。
时人欲识今行履,一衲萧然云岭间。
”又《答友》云:“搔首何须更问天,此心灰尽不重然。
休将琐琐尘寰事,换我山中枕石眠。
”昧其旨趣,品蹈远引,无惭禅德。
方遗民凤寄诗云:“竹杖芒鞋去未能,鞅尘十丈苦相仍。
去来今了三生事,输尔寒岩晏坐僧。
”凤为文信国客,与谢皋羽结汐社,盖方谢旧友云
释如本
如本字南询嘉兴白莲寺僧。
善书。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如本字妙圆
万历时与妙光慧禅师同游黄山,止于佛岭,把葺亭,设施茗,弘其愿力,相与胼胝,百具更新,遂成胜地。
为歙岩王氏子,则遗其氏里。
尝自述《佛岭纪事》一篇,略云:“万历甲辰,自浙之虎跑来游黄山,至歙西潜口之上五里曰‘佛岭’。
前后十里间,悄无人烟,岭头有亭,额曰‘佛岭云亭’。
时当炎夏,行人苦渴,因与道侣雪樵,行头蛇(陀)行,煮水以赡行旅,就亭右诛茅,为蔽风雨计。
忽于荒草中见一断碣,苔藓瀰漫,大半剥蚀,然隐隐可辨,于唐有志满,于宋有云林,具见林传,而亭亦于淳祐甲辰为汪桢珉所建,工费壮固。
自宋至元,废兴不常。
明洪武甲子,亭将圯,众为修治,有僧栎庵居之。
正德丙寅,里人汪以辅氏,又为更新,盖佛岭之名,由来旧矣。
既爱其叠峰排空,中通一线,松声涧响,云影山光,鸟鸣喈喈,掩映其间,诚佳境也。
爰与道友定居焉,此可见本之志愿矣。
又亭之北麓有水,一泓乳汁,涔涔出石骨中,白拟流酥,清同法鉴者,雪照泉也。
泉以石为腹,泉心清彻,可鉴毛发,偶立久之,凉气沁人,不待洗涤,尘垢自消。
慧初辟地时,疏凿成池,用以济行旅饥渴。
因给庵僧食饮,至今赖之。
尝参憨山清,清有《示妙圆禅者》,偈曰:“湛湛青莲花,居泥而不染。
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瓈盏。
”足状其禅心澈悟,功候圆成。
故寂时,辞众偈云:“打破虚空,如风扫叶。
天外山青,岭头日白。
正岩豁堂《雪霁寄妙圆老宿》有“寄言久卧寒,共拂高枝仰太阳”之句。
康熙中始寂,盖有高年者。
谢彦章《赠妙光上人》诗,叙曰:“十年前为作《募修石路疏》,今路已成,经楼佛阁,亦复焕然。
观其愿力,可谓无负厥功。
”其诗云:“四十年如一日过,入泥入水意如何。
从他觉路光明殿,不比山僧愿力多。
”可见慧开拓之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士圭北宋 1083 — 1146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
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
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
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
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
十六年卒,年六十四。
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
宣和中和州天宁,靖康初庐山东林。
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
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
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
有语录传世。
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释士圭号竹庵
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
心醉楞严。
后南游谒诸尊宿。
始参龙门远禅师
以平时所得白
曰。
汝解心已极。
但欠著力开眼耳。
一日侍立。
次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曰。
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罔措。
至晚抵堂司。
复理前问。
曰。
闲言语。
于言下大悟
正和末住和州天宁。
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
真歇了公居江心。
缘未熟迎至方丈。
大展九拜以诱温人
由是人皆翕然归敬。
上堂明明无悟。
有法即迷。
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
若立则危若住则瞎。
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
此三者既明。
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
不须照顾自然明白。
虽然如是。
更须知有向上事。
竖拂子曰。
久雨不晴咄。
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
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
塔于鼓山
师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业儒。
师幼而明敏。
年十三。
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发具授。
大慈号四川学海。
师执经讲筵
志在楞严。
阅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
即出关。
玉泉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
所至参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归正首座
正博贯内外典籍。
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
师闻而悦之。
即自百丈历东吴
观光保社。
寻抵龙门
以咨参。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极。
只欠著力开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师罔措。
至晚。
复举前问。
佛眼曰。
闲言语。
师于言下。
顿释疑情。
曰。
东山铁酸饀。
今而后。
不复疑也。
自是师资缘契。
决择日臻玄奥。
政和末
佛眼被旨。
褒禅山
师佐其行。
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
佛眼之道。
佛眼谢褒禅。
钱复请于朝。
以师继其席。
阅七稔。
九江赵公移师东林。
未几胡马南渡。
退居分宁西峰
结茅于寺旁竹间。
号竹庵
有偈曰。
种竹百馀个。
结茅三两间。
才通溪上路。
不碍屋头山。
黄叶水去住。
白云风往还。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机关。
圜悟禅师归蜀。
送别次。
圜悟剧称杲妙喜
师恨未之识。
俄避地造仰山
妙喜亦至。
遂相与定临济宗旨。
偕还南康之云门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
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尽古人未到处。
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
吾二人同夏于此。
虽效颦无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
各为之颂。
发明蕴奥。
不开知见户牖。
不涉言语蹊径。
其颂女子出定话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
女子从定而起。
临济见僧入门。
便喝颂曰。
一喝喝上四禅天。
临济元来不会禅。
尽道朝阳生户外。
不知夜月落阶前。
德山见僧入门。
便棒颂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彻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涛涌。
不见龙王宫殿深。
芭蕉拄杖子话颂曰。
绵州附子汉州
最好沉出麝香。
鲁子师僧才一嗅。
鼻头裂破眼睛黄。
若此类皆奇作也。
已而入
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
稍迁乾元
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
授道元馀。
创新栋宇。
尝示众曰。
巧说说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断眼豁开。
半钱也不直。
又曰。
不拥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维。
七通八透。
正当恁么时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击道存。
已涉文彩。
执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
父母未生时现成。
翛然不落阴界。
自由自在。
当恁么时如何。
踏著关棙子。
处处得逢渠。
又曰。
正当明时如王宝剑。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绝如解开。
口说话。
圣量尽。
方得不受人瞒。
玄路不绝。
只是说道理。
圣量不尽。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
一日谓僚属曰。
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
院独废绝。
老禅不能办。
即以属师。
不数月。
殿阁崇成。
他日丞相鼓山
目其成绩。
遂迎师复鼓山
是时闽中法道最盛。
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
绍兴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龙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谢院事。
明日汤浴更衣。
声钟集众。
师步至众集处。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寿六十有四。
腊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红莲色。
并二牙不烬。
舍利不胜数。
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
师风姿奇厖。
朗润。
声如钟。
学兼内外。
谈论衮衮。
操持宗柄断断。
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
几半天下。
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号老禅
书揩逌媚。
尺牍所传。
人以为宝。
其所为。
禅家四六。
及五字句。
精绝
自成一体。
世多传诵。
有语录。
行于世。
赞曰。
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
赞叹竹庵
也是妙喜骂詈竹庵
也是妙喜
赞之骂之。
各有所以。
赞之者。
为渠具衲僧正眼。
骂之者。
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
竹庵之为宗师也。
不可赞。
不可骂。
精金美玉。
自有定价。
赞之骂之。
徒增话𣠽。
妙喜闻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齿三下。
从渠钻龟打瓦。
世以为确论。
予谓。
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节自高。
宏法有体。
由灵源佛鉴而后。
竹庵其贤哉。
禅师名士圭
号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
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
有密行。
喜推奖人士。
一与接者。
皆成美名。
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
研究楞严。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器度宏大。
意欲南询。
乃盛赞真歇之为人。
盖歇未出蜀时
亦习讲于成都大慈。
味其指。
弃讲谒诸名宿。
虽经赏识。
未豁所蕴。
晚登龙门。
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
佛眼
命典堂司。
不得辞。
以未伸所解为闷。
几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
高庵正堂时称明眼
惭乘间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不领。
至晚理前问。
佛眼唾曰。
閒言语。
背汗淋踵。
弗吐一词而出。
因叹曰。
穷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刚不谬矣。
政和间
开法天宁。
浩归湖海。
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
妙喜称之。
济川给事
同日受诏。
雁山能仁。
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
真歇江心寺
大名闻。
将至。
东瓯未廓所见。
乃过江迎
大展九拜。
以诱瓯人。
未视篆。
有嫉者深夜纵火。
能仁燬尽。
就故址结茅。
乃示众曰。
爱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来看雁宕山
杰阁岳楼浑不见。
溪边茅屋两三间。
还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几能仁复成。
初寺燬。
随圭之众。
多背去者。
寺成复归。
或曰。
彼彼以成败事师。
非义侣也。
请勿收录。
曰。
不然。
境风所飘。
力未充也。
若弃之。
岂慈摄之义哉。
真歇径山
补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预参列。
升座。
搀众出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
东家点灯。
西家暗坐。
未审意旨如何。
曰。
马便搭鞍。
驴便推磨。
僧礼拜。
曰。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乃曰。
马搭鞍驴推磨。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祖意问如何。
多口阿师自招祸。
其僧脱然。
终其身。
不露姓字。
后住闽之乾元
慧温入室。
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速道将来。
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骂雨呵风。
昨夜前村猛虎。
咬杀南山大虫
诺之。
又移居鼓山
进院三门
德升把住问曰。
国师不誇石门句。
请师速道。
震声喝之。
亦领旨。
既年老。
罢上堂。
惟临轩随机。
不计旦暮而已。
绍兴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座。
命声鼓集众。
众方集。
顾视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毗舍利无数。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赞曰。
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复际遇于龙门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辄与高庵正堂辈。
齐名海内。
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
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
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
”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
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罔措。
至晚,抵堂司,复理前问,曰:“閒言语。
于言下大悟
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
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
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
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
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
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
”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
十五年,移住龙翔
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
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
”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
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杯度南朝宋 ?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6 【介绍】: 或作杯渡
南朝宋僧。
姓名佚。
传常乘木杯渡水,人因以名之。
初见在冀州,后抵京师
衣服褴褛,不甚持斋,饮酒啖肉,与俗不殊。
恒负一芦篅,往来人家,屡有神异。
宋文帝元嘉三年九月患痢而死。
五年,传说人复见之,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莫知姓氏。
亦不省何许人。
始见于冀州如清狂者。
挈一木杯。
渡水必乘之。
时号杯渡尝托宿一富人家。
龛有金像。
窃之而去。
虽徐行马追之。
莫能及也。
乘杯绝孟津
京师
时年四十许者状。
寒窘喜怒不常。
出语无缘饰。
寒穴冰而浴。
或著屐登山。
或跣曝市中行止。
一芦圌。
诣延贤寺沙门法意
馆之尤勤。
忽弃去行瓜步。
欲登舟。
舟人未及应。
即又乘杯至北岸。
广陵村有李氏方饭僧。
渡径入置芦圌庭中。
坐席上。
众环目之。
渡自若。
座有怒者。
李氏见芦圌碍往来处。
欲移之。
饶力不能动。
食毕提之。
笑而去。
且呼曰。
四天王。
四天王。
福李家。
时有竖子。
窃见圌中。
有四小儿皆长数寸。
眉目如画。
李氏异而追之。
失所在。
又三日见坐西界蒙笼树下。
乃拜请还家。
供事之。
饮啖无所择。
沛国刘伯兴兖州刺史
走使要之。
负芦圌。
至。
伯兴
尊之。
窃窥其中。
唯败衲木杯而已。
与语不解。
乃还李氏。
一旦忽索伽梨。
趣为办之。
𢹂去。
夜闻异香遍一境。
黎明寻至北岸。
僵席伽梨卧。
旁皆青莲华。
撼之死矣。
又数日人自彭城来云。
见渡客白衣黄欣家。
欣信敬。
而贫日食麦饭。
渡甘美之。
留半年。
忽令辨芦圌。
三十六枚。
欣曰。
止得十枚。
渡使必如其数列中庭。
俄金帛皆满直百馀万。
以施欣乃去。
京师朱文殊家。
文殊扣头求济。
渡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盖许之也。
又游吴中从渔者乞鱼。
得馁者投水中活游而去。
他日又乞之。
渔者怒骂不予。
渡以两石子。
投网中。
俄牛斗水中。
裂其网。
而牛不复见。
东游天台
京师
访西域沙门僧祛吒长干寺
沙门僧悟者。
同房。
尝窥隙见。
取刹干玩之。
悟由是加敬。
又有张奴者。
相遇。
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见王年今欲就杯渡
不期识子于此也。
张奴槐树诗。
词甚俊伟。
答之。
亦可观。
及渡见如平生。
又依南州陈氏。
或传都下别有一杯渡
陈氏父子五人。
往观之。
所见无异。
而疑。
于是为设蜜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于前而留。
其二弟即还家见所设。
亦如之。
谓陈曰。
刀子钝可磨也。
已而都下者迁灵鹫寺
陈氏者忽求黄纸二幅。
作书。
书不成字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何券。
渡不答。
吴郡朱灵期自高丽还。
舶值风飘。
至一洲。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行十馀里。
闻午梵。
入一寺。
寺七宝所成。
僧数辈。
皆石像。
欲反有呼之者。
期再拜。
得食食味香美。
非世间有。
一人云。
此去都二十馀万里。
尝识杯渡道人否。
期曰。
识之。
其人指北壁一囊曰。
其钵具耳。
因持以授。
并作书著函中曰。
见渡当付之。
且遗以一青竹杖。
使置舶首曰。
可三日至石头。
既至。
遂失竹杖。
有顷。
渡来取书。
得钵。
大笑曰。
我不见此钵。
且四千年矣。
以掷云中。
又接之。
陈氏且日门扇上。
有福德门人降六字。
而渡去绝迹。
都下则犹行。
山村有庾常者。
婢窃物而走。
常迹之问渡。
渡指曰。
死于金陵江边空冢中。
常驰往视之。
果然。
黄门侍郎孔生疾乞渡祝。
渡曰。
已为鬼害不可。
生俄而死。
又齐谐妻胡氏。
疾。
乞渡祝。
祝之而愈。
留钱一万倩谐饭僧去。
赤山湖而化。
元嘉三年九月也。
谐葬之建业覆舟山
五年三月八日渡复主谐家吕道惠杜天期水丘熙三士在焉。
见之大惊。
即再拜。
渡曰。
年大凶。
无忌脩福业。
法意道人
德高可亲之禳灾。
俄门楣上有僧。
呼渡。
渡仰见之即辞去。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见渡徐行。
走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渡河。
不假风棹轻疾如飞。
俄而及岸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叩冻洗浴。
或著履上山。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音遄)子更无馀物。
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瓜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
告渡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
有四小儿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
日日供养。
渡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
与俗无异。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
复得二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
至中未成。
渡云。
暂出。
至瞑不返。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
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
深信佛法见渡礼拜。
请还家。
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止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渡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
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䞋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渡手弄反覆还投水。
游活而去。
又见网师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渡岸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返京师
少时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
陈家。
颇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见迎奉。
都下复有一杯渡
陈父子五人咸不信。
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种。
陈设一合蜜及刀子薰陆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尔。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还都云。
彼渡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渡不答。
竟莫测其然。
时吴部民朱灵期使高丽
还值风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
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又见十馀石人。
乃共礼拜还反。
行少许闻唱导声。
还住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
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头礼拜。
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识。
因指北壁有一壶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渡住处。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期云。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须从先路去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见杯渡骑大航以捶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渡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
渡大笑曰。
使我还耶。
及钵掷云中还接之曰。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问杯渡
云已死。
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请渡。
渡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座有僧劝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作传记。
其从来神异不可备纪。
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东。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渡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岗下。
昔经伏事杯渡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与念神咒。
明日忽见渡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复来齐谐家。
吕道惠闻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渡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门上有一僧唤渡。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杯度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度水。
因而为目。
初见在冀州
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
世莫测其由来。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徐行走马逐而不及。
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河。
无假风棹。
轻疾如飞。
俄而岸。
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扣冻而洒浴。
或著屐上床。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子更无馀物。
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延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告
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眄吟咏。
杯自然流直北岸。
行向广陵遇村舍有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于时有一竖子。
窥其圌中。
见四小儿。
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三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跪拜请还家。
月日供养。
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与俗不殊。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纳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复得三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至中未成。
云暂出至冥不反。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
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华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人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唯见靴履。
既至彭城
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
礼拜请还家。
其家至贫。
但有麦饭而已。
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正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
乃见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䞋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
一年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所在。
一月许复至京师
潮沟有朱文殊者。
少奉法。
多来其家。
文殊谓云。
弟子脱舍身没苦。
愿见救济。
脱在好处愿为法侣。
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已为许矣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手弄反覆还投水中。
游泳而去。
又见鱼网师。
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乃捻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岸。
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反京师
时有外国道人名僧祛吒
都下长干寺住。
有客僧僧悟者。
同房宿。
于窗隙中见取寺刹捧之入云然后将下。
悟不敢言。
但深加敬仰。
时有一人姓张名奴。
不知何许人。
不甚见食而常自肥悦。
冬夏常著单布衣。
祛吒在路行见张奴
欣然而笑。
祛吒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遇王年。
今欲就杯度
乃与子相见耶。
张奴乃题槐树而歌曰。
濛濛大象内。
照曜实显彰。
何事迷昏子。
纵惑自招殃。
乐所少人往。
苦道若翻囊。
不有操。
何用拟风霜。
闲预紫烟表。
长歌出昊苍。
澄灵无色外。
应见有缘乡。
岁曜毗汉后。
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
晦迹于九方。
亦见流俗子。
触眼致酸伤。
略谣观有念。
宁曰尽矜章。
祛吒曰。
前见先生禅思幽岫。
一坐百龄。
大悲熏心。
靖念枯骨。
亦题颂曰。
悠悠世事。
或滋损益。
使欲尘神。
横生悦怿。
惟此哲人。
渊觉先见。
思形浮沫。
瞩影遄电。
累踬声华。
蔑丑章弁。
视色悟空。
玩物伤变。
舍纷绝有。
断习除恋。
青条曲荫。
白茅以荐。
依畦啜麻。
邻崖饮荐。
慧定计照。
妙真曰眷。
慈悲有增。
深想无倦。
言竟各去。
尔后月日不复见此二人。
传者云。
将僧悟共之南岳不及。
张奴杯度相见。
甚有所叙。
人所不解。
犹停都少时。
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
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
往其家甚见料理。
都下复有一杯度
陈家父子五人咸不信。
下都看之。
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种。
陈为设一合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度如旧。
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都还云。
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不答。
竟莫测其然。
吴郡朱灵期。
使高骊还值风。
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见有十馀僧。
皆是石人不动不摇。
乃共礼拜还反。
行步少许闻唱导声。
还往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
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
真人为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世。
食竟共叩头礼拜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度道人不。
答言甚识。
因指北壁。
有一囊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度许。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语言。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言。
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
不须从先路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舫。
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门。
乃见杯度骑大船栏以杖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
字无人识者。
大笑曰。
使我还那。
取钵掷云中。
还接之云。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一说云。
期舫漂至一穷山。
遇见一僧来云。
上弟子。
昔持师钵而死治城寺。
今因君以钵还师。
但令一人擎钵舫前一人正拖。
自安隐至也。
期如所教果获全济。
南州杯度当其骑栏之日。
尔日早出至晚不还。
陈氏明旦见门扇上有青书六字云。
福德门人降。
字劣可识其家杯度遂绝迹矣。
都下杯度
犹去来山邑多行神咒。
时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
乃问
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廨患痢。
遣信请
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
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坐有僧聪道人。
劝迎杯度
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为作传记其从来神异大略与上同也。
至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业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度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师已死。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
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冈下。
昔经伏事杯度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练神咒。
明日忽见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八日复来齐谐家。
道慧闻人怛之。
杜天期水丘熙等并共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闻上有一僧唤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
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既未的其事。
故无可传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隆
全宋文·卷五八○
道隆僧。
少时师事石门彻禅师,后谒广慧禅师,遂为广慧之嗣。
至和初京师,客景德寺,为仁宗所知,诏馆于大相国寺
此后出入禁庭,谈禅秘殿,礼遇甚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后请退居庐山,不许,诏于曹门外护国寺北建精舍以居,号华严禅院
道隆为人宽厚,不矜伐,尝举怀琏自代。
年八十馀卒。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七。
禅师名道隆
不知何许人。
至和初
京师
景德寺
曰纵观都市。
归尝二鼓。
谨门者呵之不悛。
一夕还不得入。
卧门之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
见龙蟠地。
惊觉。
中夜遣中使
往视之。
乃一僧熟睡已再鼾。
撼之惊矍。
问名字归奏 上闻名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 召至便殿。
问宗旨。
奏对详允。
上大悦。
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
王公贵人。
争先愿见。
未漱盥。
户外之屦满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
络绎于道。
或入对留宿禁中。
礼遇特厚。
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少时师事石门彻禅。
师尝问曰。
古人云。
但得随处安闲。
自然合他古辙。
虽有此语。
疑心未歇如何。
彻曰。
知有乃可。
随处安闲。
如人在州县住。
或闻或见。
千奇百怪。
他总将作寻常。
不知有而安闲。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声色。
则惊怪传说。
洞山示众曰。
欲知此事。
如人家养三儿。
以一著州中。
一著村中。
著县中。
其一用家中财物。
其一用外处钱物。
有一人不得家中钱物用。
亦不得外处钱物用。
且道那一个。
合在州中。
那一个合在县中。
那一个合在村中。
有僧便问。
三个莫明轻重否。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出身处。
曰。
知有却不知有。
是此人出身处。
僧曰。
未审此人。
从今日去也无。
曰亦从今日去。
僧曰。
恁么则属功也。
曰是。
僧曰。
唤作恁么功。
曰。
唤作功就之功。
僧曰。
此人还知有州中人否。
曰。
知有。
始解奉重矣。
僧曰。
恁么则村中人。
全明过也。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过处。
曰。
不知有。
唤作闲人。
是此人过处。
不见先师道。
今时学道人。
须知有转身处。
始得。
曰。
古人知有。
便能如州里人耶。
亦须因奉重而至耶。
彻曰。
洞山曰。
向时作么生。
奉时作么生。
功时作么生。
共功时作么生。
功功时作么生。
时有僧便问。
如何是向。
曰。
吃饭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奉。
曰。
背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功。
曰。
放下钁头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共功。
曰不得色。
又问。
如何是功功。
曰不共。
此名功勋五位也。
譬如初生鸠儿。
毛羽可怜生。
久久自能高飞远荡。
亲受洞上旨诀。
后谒广慧琏禅师
遂为广慧之嗣。
皇祐二年
僧怀琏至阙。
演法于浚苑化成殿 上召问话。
机锋迅捷。
上悦。
侍卫皆山呼。
即奏疏曰。
臣本凡庸。
混迹市里。
夤缘佛法。
依近天颜。
出入禁廷。
恩渥至厚。
荐更岁籥。
衰病相仍。
未甘退于山林。
坐贪蒙于雨露。
因循至此。
愧负在颜。
恭惟 皇帝陛下。
天纵圣神。
生知妙道。
染为词翰。
如日昭回下饰万物。
而臣蒙许赓和。
似雾领略。
才见一班。
人虽不言。
臣岂无怍。
伏见僧怀琏
比自林薮。
召至京都。
议论得其渊源。
词句持出流辈。
禁林侍问。
秘殿谈禅。
臣所不如。
举以自代。
伏望 圣慈。
许臣于庐山一小刹。
养痾待尽。
不胜犬马恋轩之情。
取进止疏奏不许。
有旨于曹门外。
护国寺北。
建精舍以居。
华严禅院
既得谢事。
喜见言色。
闲居奇衲。
名缁多过从。
有乘侍者
来自大阳。
乘后住福严
问在大阳得力句。
对曰。
明安尝问曰。
有一人遍身红烂。
卧在荆棘林中。
火绕周匝。
若亲近得此人。
禅门大启若。
亲近不得。
佛法无灵验。
时对曰。
六根不具。
七识不全者。
亲近得此人。
明安曰。
令渠出来。
我要相见。
时又答曰。
适来无左右。
祇对和尚
曰。
相随来也。
即礼拜退。
曰。
若果如此。
冷如毛粟。
细如冰雪。
乘曰。
禅师亲见石门
如何却嗣广慧
曰。
我初见广慧
渠方欲剃发。
使我擎子来。
广慧曰。
道者我有橙子诗。
听取。
诗曰。
放下便平稳。
我时便肯伊。
后因叙陈在石门
所悟公案。
广慧曰。
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
只是饱人不得。
后来有一炷香。
不欲两头三绪。
为伊烧却。
乘曰。
艺不辜人。
有僧诵琏公诗 上问佛偈曰。
有节非干
三星偃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曰。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作此偈。
虚空钉橛也。
乃曰。
虚空钉铁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将闲学解。
著佛阶梯。
又见达观颖禅师
戏作偈曰。
解答诸方语。
能昑五字诗。
二般俱好艺。
只是见钱迟。
曰。
佛法却成戏论。
后生无识。
递相效学。
不可长也。
但曰。
二般虽杂道。
也胜别施为。
有僧曰。
洞山宝公
讥五祖戒禅师行藏。
落人疑似。
其至洞山
乃上堂说偈曰。
嗟见世聱讹。
言清行浊多。
若无阎老子
谁人奈你何。
曰。
尘行不逊。
卖师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实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来说他人短。
自短先在。
暴其师之失。
教谁捡点。
沙门释子。
寂默为要。
华严论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来之样。
不著不恋。
是路入法界之辙。
洞山
双峰地
已为道取笑也。
为人宽厚。
不矜伐。
真慈普敬行心。
殁时年八十馀。
盛暑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赞曰。
夜卧寺阃之外。
朝登秘殿之上。
揖让人主。
谈出世法。
有补宗教
盖所谓有异能解。
一世奇禅衲也。
殁未五十年。
丛林且不闻其名。
况机缘语句乎。
可为太息。
予少时客华严。
及见其檀越岑氏之子孙。
家藏偈藁。
并被遇之迹甚详。
今追绎十。
才得其一二。
著于此。
以俟知者耳。
婺州僧道隆
云游诸方寓江州能仁寺
所为不常。
但呼为风和尚
绍兴元年行化抵瑞昌投宿天花寺。
夜有男子垂泣言。
弟子不幸在生前广造恶业现堕牛身。
尾生于头上形模丑异。
愿师慈悲为我忏悔令脱此苦。
明日至若山汤氏家。
一门男女悉出作礼。
启告曰。
前日牛产犊甚怪。
尾出头上。
恐于寒家灾。
愿和尚畅此因缘以洗宿咎。
须臾驱牛前来。
掉头摇尾若乞怜状。
咄曰。
汝昔者作业兹日难逃。
虽受此形本性何异。
岂不闻沩山和尚示众言。
中有响句里藏机。
汝若于斯会得。
便见灵光动耀照彻十方佛与众生本同一体。
其或未然当为说偈。
牛受记毕随归寺。
观者以千数。
牛见人俛而不食如羞𧹞态。
除夕忽殂。
梦来谢。
遂领众然炬爇之。
道隆禅师
未详里族。
初参石门彻和尚
问曰。
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閒
自然合他占辙。
虽有此语。
疑心未歇。
时如何。
门曰。
知有乃可随处安閒
如人在州县住。
或闻。
或见。
千奇百怪。
他总将作寻常。
不知有而安閒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声色。
则惊怪传说。
师于言下有省。
门尽授其洞上宗旨。
及出世。
乃嗣广慧
或问曰。
禅师亲见石门
如何却嗣广慧
师曰。
我初见广慧
渠方欲剃发。
使我擎凳子来。
因曰。
道者
我有凳子诗。
听取诗曰。
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
因叙在石门所得。
慧曰。
石门所示。
如百味珍馐。
只是饱人不得。
后来有一炷香。
不欲两头三绪。
为伊烧却。
至和初
游京客景德寺
日纵观都市。
归常二鼓。
一夕不得入。
卧于门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
见龙蟠地。
惊觉。
中夜遣中使视之。
乃一僧熟睡。
已再鼾。
撼之始觉。
问名字归奏。
帝闻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召至便殿。
问宗旨。
师奏对详允。
帝大说。
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
由是道化大振。
尝与大觉琏公
说法化成殿。
机锋迅辩。
帝大悦。
侍卫皆山呼。
或偈颂酬答。
或留宿禁中。
礼遇厚。
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师因奏疏。
自代。
帝览表不允。
有旨于曹门外。
建精舍延师。
师额华严禅院
有僧颂琏公诗。
上问佛偈曰。
有节非于
三星偃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师曰。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作此偈。
虚空钉橛也。
乃曰。
虚空钉铁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将闲学解。
安著佛阶梯。
又见达观颖禅师
戏作偈曰。
解答诸方语。
能吟五字诗。
二般俱好艺。
只是见钱迟。
师曰。
佛法却成戏论。
后生无识遽相。
效学不可长也。
但曰二般。
虽杂道也胜别施为。
有僧曰。
洞山宝公
讥五祖戒禅师
行藏落人。
疑似其至洞山
乃上堂说偈曰。
嗟见世聱讹。
言清行浊多。
若无阎老子
谁人奈你何。
师曰。
粗行不逊。
卖师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实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来说他人短。
自短先在我。
暴其师之失。
教谁检点。
沙门释子。
寂默为要。
华严论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来之样。
不著不恋。
是路入法界之辙。
洞山
双峰地
已为道人取笑也。
师为人宽厚不矜伐。
真慈普敬行心。
殁时年八十馀。
盛暑安坐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系曰。
夫寺门鼾睡僧。
入天子梦。
梦其为龙。
不为所恶。
复尊宠之至宿留禁中。
非师道洽天下。
乌能及此。
京师禅法。
由是大弘
并见仁宗识洞高远。
若遇庸君。
师其不为齑粉乎。
予故表而出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曾习经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6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揭阳人
光绪庚寅进士
历官度支右丞
有《蛰庵诗存》。
词学图录
曾习经(1867-1926) 字刚甫号蛰庵
广东揭阳人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户部主事,擢员外郎
民国不仕。
早师从梁鼎芬
诗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
词宗五代北宋。
有《蛰庵诗》、《蛰庵词》。
蛰庵诗存·梁启超序
刚父之诗凡三变,早年近体宗玉溪,古体宗大谢,峻洁遒丽,芳馨悱恻,时作幽咽凄断之声,使读者醰醰如醉。
中年以降,取径宛陵、摩垒后山,斫雕为朴,能皱能折,能瘦能涩。
然而腴思中含,劲气潜注,异乎而非貌袭江西,以拧态向人者矣。
及其晚岁,直凑渊微,妙契自然,神与境会,所得昂王入陶、圣处。
生平于诗不苟作,作必极备锤炼,炼辞之功什二三,炼意之功什八九,洗伐糟粕,至于无复可洗伐,而犹若未餍,所存者则光晶炯炯,惊心动魄,一字而千金也。
故为诗数十年,而手自写定者仅此。
孟子曰:“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
”善读刚父诗者,盖可以想像其为人,抑得其为人,然后其所以为是者,乃益可见也。
刚父与物无竞,而律己最严。
自出处大节,乃至一话一言之细,靡不以先民为之法程,从不肯藉口于俗人所即安者,降格焉以自恕。
其于事,有所不为也。
于其所当为者,及所可为者,则为不厌,且常精力弥满以赴之,以求其事之止于至善,不屑不洁,其天性也。
顾未尝立厓岸焉,以翘异于众,而世俗之秽累,自不足以人之。
其择友至严峻,非心所期许者,弗与亲者也。
其所亲者,则挚爱久敬,如其处父母昆弟之间者,然壹以真性情相见。
当其盛年,鞅掌度支,起曹郎,迄卿贰,历二纪馀,综理密微,一部之事皆办取,盖在清之季,谙悉食货掌故,能究极其利病症结者,舍刚父无第二人。
及清鼎潜移,则于逊位诏书未下之前一日,毅然致其仕而去。
盖稍一濡滞,忽已出于致无可致之地。
烛先机以自洁,如彼其明决也。
鼎革之际,神奸张彀以弄一世才智之士。
彼固夙知刚父,则百计思所以縻之。
刚父不恶而严,巽词自免,而凛然示之以不可辱。
刚父之在官也,俸入外既一介不取,常以所俭蓄者周恤姻族,急朋友之难,故去官则无复馀财以自活。
刚父泊然安之,斥卖其所藏图籍、画书、陶瓦之属以易米,往往不得宿饱,而斗室高歌,不怨不尤,不歆不畔者十五年。
呜呼!
刚父之所蕴藉以发而为是者,其本原略如此。
太史公之序屈子也,曰:“其志洁,故其称物色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喻此志者,可以读刚父之诗矣。
刚父长余六岁,其举乡试于余为同年。
余计偕京师,日与刚父游。
时或就其所居之潮州馆共住,每瀹茗谈艺达夜分为常。
春秋佳日,辄策蹇并辔出郊外,揽翠微、潭拓之胜,谓此乐非褦襶子所能晓叶。
甲午丧师后,各忧伤憔悴。
一夕,对月坐碧云寺门之石桥,语国事,相抱恸哭。
既而余南归,刚父送以诗曰:“前路残春亦可惜,柳条藤蔓有莺啼”:又曰:“他年独自亲调马,愁见山花故故红。
”念乱伤怀,恻然若不能为怀也。
余亡命十馀年而归,归后屡值世难,不数数相见,刚父谢客,顾以余伟未汨于世俗也,视之日益亲。
去岁六月刚父六十生日,余造焉。
甫就坐,则出一卷相属,曰:“手所写诗,子为我定之。
”余新病初起,疗于海滨,将以归后卒读,而有所论列。
归则刚父病已深,不复能相笑矣,余与叶玉虎暨二三故旧襄治其丧。
玉虎:“此一卷者,刚父精神寓焉。
且手泽也,宣景印以传后,子宜为序。
”乃序如右。
刚父讳习经亦号蛰庵居士潮之揭阳人
光绪己丑巨人,庚寅进士
起家户部主事历官度支左丞
卒时年六十。
其卒后一年岁在丁卯三月之望,新会梁启超序。
蛰庵诗存·叶恭绰序
余校刊亡友曾刚甫遗诗竟,为之叙曰: 余读刚甫诗,盖不胜友朋死生聚散之感也。
始余光绪壬寅岁京师大学时,年方二十,颇不为当世贤豪所弃,引为忘年交,其时即识刚甫
厥后屡有江海及国外之行,第居京师时为多。
今忽忽廿馀年,余鬓且斑,中经世局人事之变迁,荣棘盈胸,求如昔者朋侪聚首,琴尊跌宕之乐,盖渺如天上,而刚甫且以贫病死矣。
顾念昔时游侣,如梁节庵、陈简持两丈,李亦元,丁雅叔,黄孝觉罗瘿公先后逝;赵尧生归蜀,久不通问;杨昀谷则穷居京师,知交落落如辰星,一睽殆不可复合。
而余流转人海,志业一无所就,求附于数公之末,以文学名世,殆亦无能为役。
其怀抱之何若,盖可知也。
亦元《雁影斋诗》久已付刊;节庵诗为余越园集刊,尚非其全;瘿公诗近经其弟敷庵编定,不日刊刻,简持遗著,则殆已散佚;叔雅所作,余闻在刚甫许,乃求之刚甫家,不可得;孝觉诗则益不可闻。
文人医生心血所聚,区区数简册,求其不即湮没,盖尚如是之难也。
余往者病居瘿公所寓顺德会馆,孑身无仆从,卧榻上不能起,室中寂若僧寮。
刚甫每日斜下值,则来馆中,冠四品冠,衣袍褂,蹀躞厨下,余烹药,情景宛在心目。
宣统庚戌,余以病南下,刚甫辄为诗送别,今集中“昆玉秋霜绝世姿”一首是也,日月易得,遂成隔世。
思旧之怀,其何可任?
刚甫于朋友风义至笃,叔雅节庵瘿公之逝,伤今悼往,一著之四篇。
其为诗,回曲隐珍,芬芳雅逸。
盖自《》《骚》、曹、陆、陶、谢、李、杜、王、韦、韩、孟、温、李,以迄、欧、、苏、黄、杨、姜、何李、钟、谭之徒,既夫释家偈句,儒宗语录,悉归融洗,而一出以温厚清远,盖庶几古人之所谓风人之言。
倘论近三百年诗者,吾知必将有所举似也。
刚甫手订自写为二册,绵惙中以援余,属为刊印。
今得蒇事,庶不负死友之托。
而简持、叔雅诸君名具在集中。
溯念昔游,风流如昨,而前尘梦影,渺不可追。
循诵兹编,益不禁思之连而无极也。
丁卯三月番禺叶恭绰
(《蛰庵诗存》电子版录入:校对:陈梦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洸民国 1895 — 1944
人物简介
李洸1895—1944年),字履庵号吹万子中山市小榄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
精于鉴藏,尤擅书法,诗名籍甚,与余心一、熊润桐佟绍弼、曾伶韶并称为“南园今五子”。
曾任中山县第三区中学(小榄中学的前身)校长
李履庵非常崇拜明代乡贤伍瑞隆,家中悬挂伍瑞隆画像及其书法、画作,并潜心研究伍瑞隆,著有《明遗民伍瑞隆评传》一书。
李履庵重视明史研究,创立甲申学会,并且通过大量的史实,为何吾驺伍瑞隆“正名”,證明他俩没有降清、并不是所谓的“汉奸”。
吹万楼诗
自学作诗至于今,稿积凡三千馀首。
广州之陷,亡者十之三四。
香港难作,余奔迸流离仅以身免,亡者亦十之五六。
至今存者,寥寥无几。
荒村穷居辄命儿子写定,得三百馀篇。
聊用自怡,不敢示人。
世有知我当相视而笑也。
癸未初秋李履庵书。
(电子版录入:校对:陈梦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善真明 ? — 1598
善真
字实相
南昌人
姓熊氏
幻休而未尽幻休
人疑为不及休。
或以为过休者也。
幼业儒而不安于儒。
每以三教谁尊问人。
人以佛对。
遂弃儒往庐山
湛堂和尚祝发。
雅志参访。
初游武夷
默庵禅师提唱公案。
竟月无入。
乃以己臆。
下视诸方。
既而悔之。
楚兴国
州建一寺。
葺清规安众其中。
太守任公。
奉事惟谨。
道望翕然。
甫及期舍去。
入少林。
休和尚参。
机缘往返不荐。
曰且作长行粥饭僧。
虽然。
此老吾师也。
故其后所游至。
皆称少林焉。
自是行踪益远。
遍历吴楚滇蜀。
南华之塔。
访鸡足之衣。
天台云。
峨眉雪。
皆师杖间物耳。
赣州疾作。
命在呼吸。
兀坐不睡。
其徒明空进曰。
师曾讲观法如指掌。
今何以临渴掘井
请放开养疾为正。
师首肯。
疾愈。
嘱徒曰。
父子上山。
各自努力。
因入顶山独栖。
姜叶为衣。
野菜为食。
适于雪夜负薪。
霍然有省。
住三年。
终南云雾山
居九石坪
人云。
此坪不开久矣。
曾有六七人。
入坪采木死于虎。
师不为意。
扪萝剪棘。
露坐七昼夜。
稍开一径于坪。
建一室。
名萝月山房。
修静其中。
虽绝粒经旬。
处之夷然自得也。
休和尚已化。
闻之为位拜哭。
叹曰。
先师一把椅子可惜。
或曰。
师得无有馀念乎。
师曰。
此处安容。
念为祖庭所系不为人耳。
未几。
太白山灵山
将之华山
讲道德南华二经。
为士大夫延回汉南
讲首楞严。
仍入蜀广元县汉王山静居。
顿成丛林。
已应雪峰宁羌二讲。
未久。
门人请还汉王山
乃以万历戊戌五月示寂。
遗言有乐志论。
一行三昧说。
及净土应验。
山房夜话。
诗偈杂作。
传于世。
紫柏尊者曰。
真禅师持行高洁。
与余意气相期。
惜不得与之雅游。
仅于峨嵋一交臂。
而失之。
曾投一偈。
冀续后缘。
而今则已矣。
世之君子。
试读其乐志诸篇。
可想而见也。
师住峨嵋卧云台时。
达师曾过访之。
故及之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